王揖唐
[编辑本段]安福国会
安徽合肥人,早年继承父业,以教书为生。光绪三十年(1904 年)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殿试高中二甲第五名进士,被授予兵部主事。当年10月,得军机大臣徐世昌推荐,进入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光绪三十三年回国,任东三省督练处参议,后升任吉林兵备分处总办、陆军协统等职。"辛亥革命"爆发,王揖唐被怀疑参加革命,遭到通缉,只身逃到北京。民国元年1912 年),袁世凯成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王揖唐投靠袁,任大总统府秘书。民国2 年,袁世凯召集国会,王揖唐被圈定为参议院议员。他奉袁世凯意旨,把持统一党,使该党成为袁氏的政治工具。民国3 年1 月,任约法会议议员,为袁氏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鼓噪呐喊。5 月,根据"袁氏约法"成立资政院,王揖唐任资政院资政。9 月,出任吉林巡按使,但为吉林将军孟恩远所不容,任职7 个月后郁郁而归。袁世凯筹划帝制时,王揖唐极力劝进,袁氏称帝后封其为一等男爵,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民国5 年3 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由段祺瑞组织内阁,王揖唐又以同乡关系投靠段氏,被委任为国务总长。民国6 年7 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两人为争夺北洋派领袖地位,矛盾日深。段祺瑞用其亲信徐树铮之谋,欲组织政党以对抗冯国璋。徐树铮召王揖唐面商,王笑曰:"是何难,揖唐非敢自诩,对于此事确有十分把握,惟经费无出耳。君苟以资畀余,可反掌而成也"。徐即取款80 万,王揖唐遂以此在政客和议员中组织派系依附段氏。段派议员经常在西城安福胡同聚会,由此产生"安福俱乐部"。王揖唐还安排安福系成员带足经费,回本省操纵选举,结果国会参、众两院议员席位大多为安福系占有,故时人称之为"安福国会"。民国7 年王揖唐当选为众议院议长。9 月,在段祺瑞的授意下,王揖唐与李盛泽操纵国会选举了徐世昌为总统。
民国8 年2 月,南北"和平会议"在上海召开。北方总代表朱启钤独断专行,引起极力主战的安福系的不满,朱启钤被迫辞职,王揖唐接任。这一任命,引起南北两方的反对。北方直系大将吴佩孚通电指责王氏:"身列国会,安能解决国会之问题;身为党魁,安能不受党派之牵掣!在天下未有"斯人不出"之希望,而足下竟有"舍我其谁"之仔肩。足下自命不凡,不计个人"安福",欲谋天下"安福",其如天下之不谅何!……"接着,南方广东护法军政府也通电反对。王揖唐在一片反对声中到了上海,忙于四出活动,收买舆论。民国11 年7 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战败,段祺瑞跨台,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通缉皖系要人。王揖唐匆匆离沪,逃往日本。
[编辑本段]不甘寂寞
民国13 年春,王揖唐回国。10 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段祺瑞出任北京临时执政府执政,王揖唐又入段氏幕中,为其谋划大计。11 月24 日,王揖唐通电取消安福俱乐部,申称:"过去之国会与政团,情势既已推移,自当除旧布新,别筹途辙。"28 日,出任安徽省省长并暂兼军务督办。因遭倪嗣冲地方军阀势力的强烈抵制,到职不足半年,就被迫返京,后闲居天津。民国20 年至民国26 年间,王揖唐先后担任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周旋于日蒋之间。
一方面,他奉蒋介石旨意,协助活动段祺瑞南下上海,使日本人欲以段、陈(炯明)合作建立伪华北政府的企图落空;另一方面,他与日本关东军中将旅团长佐藤三郎经常秘密接触,还参加了由日本人为制造"华北国"而支持成立的汉奸组织"正义社",为冀察政务委员会中的亲日派代表之一。
[编辑本段]卖身投靠
"七七事变"后,北平失陷,王揖唐公开投敌,与王克敏等人在北京饭店设立"政府筹备处",积极筹划成立日伪政权。民国26 年12 月14 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王克敏任行政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任赈济部总长。民国27 年,赈济部撤销,王揖唐改任内政部总长,兼任赈务、防疫两个委员会的委员长。王揖唐不甘于位,与王克敏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民国29 年3 月,汪精卫的伪中央政府在南京成立,伪华北临时政府易名"华北政务委员会",王克敏任委员长,把王揖唐排挤为汪伪政府考试院院长。1940年春,日本派遣军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被调回国,王曾设宴欢送,并呈递感谢状。王逆在致欢送词中称赞其功高勋著,此次离任回国,"真令人有离别慈父之感"。国人对他这种明目张胆,认贼作父的丑行,无不切齿痛恨。在筹建伪中央政府时,王克敏与汪精卫争权夺利结怨甚深。日本为安抚汪精卫,于1940年6 月把王克敏赶下台,任命王揖唐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内务署督办。王揖唐就职后,先后两次去日本,他参拜了靖国神社,叩谒天皇裕仁,奉献大批中国名贵古玩书画以示忠顺;归国后曾写诗抒感明志,其中一首诗称:"八�一宇浴仁风,旭日萦辉递藐躬。春殿从容温语慰,外臣感激此心同。"诗的开头即对日本军阀征服世界的迷梦加以由衷的赞颂,接着表露了对被接见的感戴心情,奴颜媚骨溢于言表。最后自称"外臣",简直是"纳表称臣",申明了甘心作奴才到底的心志。还成立了"华北防共委员会"和专为日本掠夺资源服务的"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并自任这两个组织的委员长。在不到三年任期内,王揖唐搞了5 次强化治安运动,屠杀了无数爱国志士和无辜百姓,抓捕了大量民供日军役使;并开发矿藏、强征粮食,竭尽华北物力以支援日本的侵华战争。在日本侵占的8 年中,华北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屠杀、搜刮、掠夺要以这一时期最为残酷。"华北政务委员会为谋华北治安之确立,特定于本月(注:1941年3月)30日起……在华北各地举行治安强化运动","华北政委会王揖唐委员长以下各总署督办及各省市长官,分别讲演治安强化运动之意义,阐述甚详……","王委员长也已派定齐燮元督办于日内出发华北各地视察并指示一切,以期收硕大之成果"(《新民报》1941年3月23日第1版)。在整个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中(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10日),王多次发表"治运"广播讲演并亲赴各省视察,大力推行保甲连坐法,训诫伪军"不能只依靠友军的力量,而应主动地做好治安工作"。华北伪政权投入10余万伪军协同日军与我抗日军民作战,其烧杀抢掠的凶残程度一点也不逊于日军。在华北众汉奸中,对日寇极其驯服忠顺且为害最大者,当属王揖唐,华北人民无不恨之入骨。王揖唐贪污暴敛,兑藏黄金,广置房产。王克敏指使部属指控他"贪污渎职,废弛公务"。日本侵略者感到不能再指望王揖唐来完成建设"后方基地"的任务,于1943年2 月9 日将其免职,改任汪伪全国经济委员会副委员长、新国民运动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等虚职。王揖唐在去职时发表演讲,还无耻地说:"华北为大东亚建设中心,应担负起兵站基地之任务,把人力物力、精神总力供献给日本。个人无论在野在朝,均为大东亚战争而努力。"
[编辑本段]最终丧命
王揖唐下台后,曾与曹汝霖等"在野名流"联名致函日本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保释了国民党军委会华北军务厅主任许惠东等70 余名地下工作人员。民国34 年8 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王揖唐即托病住院,同时暗中活动,企图脱卸汉奸罪责。民国35 年春,河北高等法院将其逮捕入狱,立案审理。由冀高法院刑二庭长何承焯主审,每次开庭,王揖唐均以病势沉重为由,被人抬上法庭,闭目不答。王逆自知罪行重大,于是大耍花招,1947年秋,王逆委托律师刘煌等,突然举行记者招待会并散发声明。声明承认附逆降敌,有罪于国,同时却反戈一击,声称刑二庭长何承焯曾在伪司法总署任职,是一小汉奸。称"以小汉奸高踞堂上审大汉奸,将何以杜悠悠之口"。消息传出,九城轰动。南京司法部只得撤消何承焯职务,另委派吴盛涵为刑二庭长,重新审理王揖唐汉奸案。河北高等法院根据事实依法判处其死刑时,他又两次申请复判。这样拖延了两年多。民国37 年9 月,经民国最高法院最后复判,仍将王揖唐判处死刑。9 月10 日,在北京姚家井第一监狱中将王揖唐枪决。时年71岁。遗著有《东游记略》、《上海租界问题》、《逸塘诗存》、《世界最新之宪法》、《今传是楼诗话》等。 [编辑本段]王揖唐轶事
圆滑游说 1914年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共和党也遭到监视。当时共和党副理事长章太炎在上海常常发表反袁文章,袁世凯既恨他又怕他,总想把章太炎监禁起来。于是,袁世凯买通共和党人,借口共和党党务无人主持,请章太炎赴京。章太炎到北京后,住在共和党化石桥公寓,从此章太炎便被袁世凯派人监视起来,言论、通信等自由,均被剥夺。后又派陆建章把章太炎骗到龙泉寺,幽禁起来。章太炎愤怒异常,但无论怎样怒骂痛斥仍无济于事。自从章太炎被监禁在尤泉寺后,袁世凯谕示:"特殊优待,不得非礼,但不许越雷他一步。"章太炎无可奈何,便宣言绝食。章太炎已经绝食几日,袁世凯害怕事情闹大,不好向舆论界交待,为此十分着急,便询问左右说:"谁能劝章太炎进食?"
王揖唐立即回答说:"我能!"王揖唐原来是章太炎的门生,他们又曾在上海同办统一党。王揖唐受命赴龙泉寺进见章太炎,章太炎斥责他说:"你是来给袁世凯作说客的吧?"王揖唐回答说:"我哪里敢呢?"接着两个人便道起了家常和其他琐事,说了很长时间,当章太炎态度缓和下来以后,王揖唐见他脸上有了笑容,便开口说:"听说先生要绝食而死,这又有什么必要呢?"
章太炎又愤怒起来,说:"我不等袁贼来杀,宁肯自己饿死!"
王揖唐笑着说:"先生如果这样,袁世凯就高兴得不能睡觉。"
章太炎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说?"
王揖唐说:"先生你试想,袁世凯如果要真杀你,是十分容易的。现在你被幽禁,可以知道他不是不想杀你,而是不敢杀你。袁世凯的奸诈与曹阿瞒(曹操)等同,他之所以不敢杀你,是因为他不愿在千秋万世留下杀士的骂名。如果您自愿饿死,袁世凯则既没有杀士的骂名,又除了心头之患。先生以前为袁世凯出谋划策是那么完善,而您自己怎么就不关心自己呢?"
章太炎听了以后,马上起来说:"你说得对啊!看来,我得马上进食。"
2010-03-16
中国热点新闻
中国人正在关注的事情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