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原文推荐 2011-07-31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译者》(iyizhe@gmail.com)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邮件组Google Reader和推特(@yigroup@xiaomi2020)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动车相撞后续】译者的《动车事故》专题汇集了微博、中国媒体和外媒上的相关新闻,墙内可见

① CMP:在数日的大胆敢言之后,中国的媒体被噤声了。http://bit.ly/nFn9zL

② 路透社:中国的高铁事故给中共上了一课,民众对真相和责任的要求已经超出传统的从上至下的控制方式 http://reut.rs/pLCFDy

③《经济学人》突然,中国的面子工程成了大麻烦 对动车事故的评论 http://econ.st/p74hqq

④《亚洲时报》中国的高速发展建立在眼泪之上 同样是对动车事故的评论 http://bit.ly/nbaiDk

⑤《卫报》评论:如果不改变威权制度,中国会爆炸  http://bit.ly/qhd4mM

⑥ 詹姆斯敦基金会 《中国简报》温州事故说明了中国的核野心的危险性 这些年大干快上的还有核电站……http://bit.ly/qNT4mt

【时政热点】

① CSIS:19页的PDF报告: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新左翼和中国模式之辨 如果有人翻译本篇我们可以联络原作者授权译文 http://bit.ly/pjvERk

②《华尔街日报》记者探访中国的地下教会 http://on.wsj.com/n1XRFo

③《经济学人》遣返赖昌星是中国的胜利 http://econ.st/pXPlms

④《华尔街日报》电量不会说谎?计算中国增长率的另一途径。 从用电量上来看,6月环比同期上涨了16.2%,不大可能出现硬着陆。http://on.wsj.com/nPQFiF

⑤《华尔街日报》卢宜宜:“三公”是迈向更透明的一小步,但意义重大 http://on.wsj.com/og2B4H

⑥《纽约时报》周六人物:陈冠中 他写了一本小说,被禁了。但他没有回到香港,他说,北京的人让他相信这儿是个不美好,但值得居住的城市 http://nyti.ms/refuji

⑦《中国简报》:中国在反潜艇战中面临长期存在的弱点 http://bit.ly/o1wrx8

⑧《外交政策》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泄露之后,日本的核工业出口压力增大,结果可能是讽刺性地促进了中国和南韩之间的军备竞赛。http://bit.ly/nFuQbv

【生活百态】

①《纽约时报》中国的养老方式越来越西方化 http://nyti.ms/oUaa5t

【环球视点】

①《经济学人》印度及其近邻:对霸权主义的新谦卑 印度很缓慢地意识到它与南亚邻邦的关系不好阻碍了其全球野心 http://econ.st/nGo2j7

② 《纽约时报》来自于内部的恐怖主义 一名历史学家对挪威惨案的专栏评论 http://nyti.ms/oTQ2DH
在温家宝总理亲临温州追尾列车事故现场,并几乎全面善意回应了媒体与网民们对事故的追问后,中共宣传部门突然下重手实行媒体与网络封锁,让外界大惑不解,认为宣传部门太不给温家宝面子。博讯刚刚受到来自宣传部内部一位干部的消息称,对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封杀,根本不是宣传部门决定的,而是来自于政治局最高层。温州动车事故后,中宣部一直没有发出禁令,实际上助长了媒体追问真相,最终让铁道部下不了台。而温家宝出来救火时又乘机火上浇油,誓言要彻查事件真相。


据知情人士说,铁道部的腐败已经达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兴建高铁的所有子公司、承包商,几乎都是铁道部的亲戚朋友与亲信,连一个螺丝钉供应商,也是铁道部副部长的弟弟,更别说什么信号灯等一百多各供应商。铁道部这些年从上到下,已经烂透,转移到海外的资产总数已经超过了对高铁总投入的一半,他们也都做好了潜逃的准备。中国老百姓长期用血汗供养着一帮贪污腐败份子。


刘志军是一个拍马高手,为了接近胡锦涛,把所有的列车都命名为“和谐号”,实在是无耻之极。据博讯以前报道过,温家宝和习近平联手对付刘志军,就是趁胡锦涛出访的时候,将刘志军抓捕。

但铁道部的腐败绝对不仅仅是铁道部的,其它各部委也差不多。温家宝对铁道部下手,无意中触动了其他各部的神经,对温家宝生出了忌惮。这次封杀媒体,正好就在温家宝亲临现场之后,宣传部这位干部说,其实就是要给温家宝一个下马威,让他在全国民众中的威望进一步跌落,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影帝”。他说,对铁路的调查已经超过了温家宝的掌握范围,他原本希望从其它部委给独立调查组配置一个组长,但被常委否定,认为这是搞分权,没有必要,共产党的事还是共产党自己处理,不能跟着老百姓起舞。

 [博讯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编辑与整理]

推荐文章:

人民力量 公民非暴力抵抗初探 (视频)

收集茉莉花的种子,记录身边发生的事件

克服恐惧,走出勇敢的第一步

《茉莉花个人安全手册》

旺角
市民在旺角东港铁站外用烛光砌出 7.23字样,悼念温州动车相撞死难者。

港人燃亮烛光 促还真相


港人苏小姐这夜带同年幼的女儿(右),在旺角东站外献花,女儿双手合十祈祷,然后小心翼翼把花放下,向记者说﹕「希望死难者在天堂不要伤心。」苏小姐带女儿出席是「希望她从小开始知道社会在发生什么事」。

温州动车惨剧牵动港人的心,逾百港人昨晚响应内地网民呼吁,在港铁旺角东站、尖沙嘴文化中心多处燃起点点烛光,向写有「何时沉寃得雪?」的小祭台献花,并在意外事发一刻集体默哀,遥遥向意外死难者致哀。不少来港旅游的内地人专诚前来参与集会,人同此心,大家只有一个希望,要求内地政府还死难者、人民一个真相。

昨日是温州列车意外死难者的「头七」,逾百人响应人民力量号召,齐集旺角东站外政府合署,举行烛光集会,以白蜡烛砌出 7. 23字样,即意外发生之日;另有网民及四五行动成员自发于新世纪广场外,搭起小祭台,配以一个写有「真相」两个大字的花牌,并向途人派发茉莉花作悼念之用。

旺角
有家长向小朋友讲述动车惨剧事件,作为公民教育。
尖沙嘴
尖沙嘴钟楼外有市民送上鲜花,为温州动车意外死难者致哀。 黄冠华摄
内地旅客:死得太寃
不少途人也向小祭台献花,聊表心意,路经此处的刘小姐指摘,内地人员极速将部份车厢埋掉,居心叵测,她认为温家宝总理日前的讲话毫无作用,「温总系最佳男主角,唔相信佢讲嘅嘢,相信最后调查都只会不了了之」。

来自温州的旅客沈小姐表示,有朋友是事故的死难者之一,对此深感心痛,有关部门救援草率,内地政府不断回避,拒绝解释实情,令人失望,「死难者死得太寃,难以安宁」。

从深圳来港旅游的刘小姐批评内地政府处理事件的手法不公平、不透明,「在内地很多时只听到此事的正面消息,有网民将香港报纸的照片放上微博,很快就被删」,她只希望官员把真相还原。

时事评论员潘小涛日前与多位朋友,在 facebook上发起维港两岸烛光悼念活动,为高铁死者呼寃。数十名市民昨晚在尖沙嘴文化中心外自发参与,并于将近八时半一刻默哀一分钟,以示哀悼。

潘小涛说,此次惨剧很多疑团未解,他希望本港的人大常委范徐丽泰,可向人大提案,启动特别委员会机制,彻底调查惨剧,寻找真相,追究责任,「人大先有呢个宪政权力启动机制」,他稍后会联署一封公开信,正式要求范太提案。

潘小涛称,长远来说,高铁将于本港运行,更重要的是本地会否采用如内地一模一样的系统呢?「大家要反思一下,信号系统系咪一样,我哋到时可唔可以验收,都要未雨绸缪谂吓,但现时无呢方面嘅讨论。」

两地市民心声
《追寻真相》
霍先生(大专生):
追究官员责任、道歉、赔偿唔足够,大家都想要意外嘅真相,但即使温总出嚟讲完之后,事件都可能会不了了之。

《专程参与》
麦小姐(广州旅客):
内地很少机会可办此类活动,看报纸后专诚来参与,当然不满意当局救人手法,已对高铁失去信心,以后尽量不会坐。


中宣部突下令禁報道動車事故
百報改版
内地媒体人士在网上发放据称是中宣部下的禁令。互联网

《温州动车惨剧》
正当全国舆论齐齐声讨铁道部、本港民众准备烛光集会哀悼撞车事故遇难者之时,北京当局前晚突下禁令,要媒体「迅速降温」,停止报道及评论事件。数百报章要匆匆改版,大量精心策划文章作废,从业者敢怒不敢言。当局对媒体态度也急转变差。香港记协对此表示愤怒,要求当局撤回禁令,让传媒自由报道真相。 

据悉,今次温州动车追撞事故,中宣部初时对媒体报道态度暧昧,特别是 7月 28日温家宝到现场祭拜,应允公开调查事件真相,并要铁道部回应「是否救人第一」后,媒体一度以为当局开放言论,纷纷掀起「追问」热潮,与本港媒体的大幅报道,相得益彰。

岂料一日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内地传媒从业者透露,前日( 29日)晚 10点多钟,收到「有关部门」转达中宣部指令,称鉴于事件引发「境内外舆情趋于复杂」,要求各媒体,包括子报子刊及新闻网站,「迅速降温」,除正面报道和跟权威部门(即新华社)发放消息外,禁止再做任何报道评论。

《抗命良心报纸》
中宣部虽有禁令,但仍有内地传媒或抗命或偷步,继续跟进报道事件。 互联网


中宣部虽有禁令,但仍有内地传媒或抗命或偷步,继续跟进报道事件。 互联网

温州采访记者撤走
禁令令各报刊措手不及。据内地研究者透露,前晚有数以百计的报纸,因中宣部禁令要改版、换稿,大量精心策划的报道作废,其中包括《 21世纪经济报导》、《财经周报》、《中国经营报》、《新京报》、《钱江晚报》、《华商报》等,不少报章要撤去两至八个版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各地在温州采访的记者也纷纷撤走。

有内地资深编辑当晚在网上留言称:「今夜,百家报纸撤版,千位记者被毙稿;中国,万个游魂无处安放,亿个真相正在破碎。这个国家,无数只恶棍的手,在羞辱着你!」也有媒体从业者指:温家宝刚离开温州回北京,中宣部就出来发飙,把温的公开承诺全部推翻,「高层权斗之激烈,可见一斑!」

同时,当局对记者的态度,也急转变脸。中新社记者王全宝昨透露,他联系到事故调查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纪嘉伦,欲做采访,不料对方竟称若记者敢去采访,他将「立即报警」!并称「高检(最高检察院官员)也在场」。王哀叹:没想到当局对媒体翻脸,竟到如此地步!


《禁令下逼改版》
网民展示《新京报》改版前(下)及改版后(上)的版面。
陕西《华商报》因禁令被撤的版面,版面中内容留空。

港记协声明表愤怒
当局的态度激起内地民众愤怒。一批学者则发起「罢坐高铁」行动。发起人之一的西安学者杨恒表示:「如果我们拒坐高铁动车一个月,世界将为之震撼,中国将由此发生变革。」他说,「发自良知的力量,只要坚持 30天,就可以改变一切!」

昨日,香港记者协会发表声明,对中宣部的禁令表示愤怒。声明指,温州火车追撞事故涉及逾 200人死伤和铁路安全,各界应吸取教训,总理温家宝也指,事故调查处理全过程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中宣部的指令明显不符总理要求,声明呼吁中宣部撤回指令,让真相公诸于世,免日后连接香港的高铁重蹈覆辙。


虽然北京当局严令媒体收声,禁再擅自报道温州动车撞车事故,但昨日仍有大批内地媒体抗命,以「抢步」或「擦边球」等方式,以「谁是真凶」、「这完全是人祸」等标题,继续追究铁道部,追问真相,奏响悲歌,出现近年罕见的「媒体抗命潮」,内地学者啧啧称奇。

民众抢购良心报纸
其中,原本要 8月 1日才出版的《经济观察报》,抢在禁令下达前即推出 8个版的特别报道「温州没有奇迹」,该标题明显是反讥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日前回应女童伊伊获救时称「这是一个奇迹」; 8个版面不但份量厚重,内容更鞭僻入里,「谁是真凶」、「这完全是人祸」、「全国人大应启动特别调查程序」、「请为死难者立碑」、「请敬畏生命」、「分拆铁道部」等,矛头直指铁道部,挑战性极强。

该报昨早在京城甫上市即洛阳纸贵,读者纷纷购买珍藏。有网民提到,去年 3月也是该报牵头,联手内地 13家报纸发表联合社论,呼吁北京当局加快户籍改革,引起轰动,最后遭中宣部秋后算账,主笔被炒。有网民称:「这是一份有良心的报纸,值得支持!」


同样,原本要今日才出版的《中国经营报》,也偷步于昨日推出「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全调查,并冠以「危险动车」,对温州撞车事故,乃至中国的动车、高铁安全现状进行深入探讨,报道指,日本用了 47年才把火车速度从 240公里提升到 300公里,中国只用 7年就做到,「这称跨越式发展,只能是把政绩送给官员,把危险留给百姓!」

而前日在事故头七以近乎「开天窗」方式,哀悼死难者的上海《青年报》,昨日头版继续玩擦边球,以获救的小女孩伊伊笑脸配以「伊伊,一定要好好长大」文字,悲情夺人;《厦门商报》头版用火车头配以一个巨大悲恸的「恸」字,再请着名学者易中天,仿校园民歌「同桌的你」改写悼诗「同车的你」,读来催人泪下。


拒为赔偿金放弃追究 家属拟集体起诉铁道部
铁道部吊走出事的动车,迄今未交代事故真相,有家属誓要追究。设计图片

温州动车追撞事故善后不当,虽然铁道部将每名死者赔偿金加至 91.5万元(人民币),但40名死者昨日仅 15人的家属与当局签署协议;拒签的家属拟起诉铁道部。有家属认为赔偿金应在 150万以上;也有家属坚持要真相,更拒绝当局「签约须放弃日后追究权利」的无理要求。

总理温家宝上周四到温州,聆听遇难者家人控诉后,铁道部善后指挥部翌日宣布把遇难者赔偿金额提高至每人 91.5万元,有死者家属表示接受,同时透露,上述赔偿是有条件的,铁道部要求家属放弃日后追诉权利。新华社报道指,至昨日中午 11时, 40名遇难者 31个家庭中,有 15人的家属已签署协议,接受赔偿。

有遇难者家人与当局签约接受赔偿,但也有拒签者要法院讨公道,图为家人送别亡者。美联社
杨峰网上呼吁公布外籍死者赔偿金。

促公布外籍死者赔偿额
家属到事故现场痛悼遇难者。互联网

据了解,拒绝接受当局赔偿条件的家属们正组成联盟,准备起诉铁道部,通过法律途径为亲人讨公道,并希望得到司法援助。

在事故中亲人四尸五命的浙江绍兴男子杨峰,昨日在网上发帖,呼吁关注事件中遇难的外籍人士、意大利女子的赔偿情况。他强烈要求当局公布该外籍人士的赔偿金,他表示不信现今的赔偿额可以摆平欧洲媒体的长枪短炮,「赔欧洲人多少钱,就该赔中国人多少钱!这是给逝者最后的尊严!」

遇难者家属陈先生在事故中,亲人一死三伤,他表示虽然当局已增加了赔偿金额,但仍不会接受,他认为按温州当地年均收入计,赔偿金额至少应在每人 150万元以上,才算合理。

陈先生尤其对当局要求家属放弃日后的追究责任权利不满,表示「这点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他指,从当局跟他们商讨过程中的语调看,认为谈判不乐观。他相信只能透过司法程序解决事件,并称已经开始寻求法律协助。内地一批律师昨在网上联署,表示愿为遇难者家人提供无偿法律援助,争取公义。

家属要事件真相不要钱
而事件中失去丈夫的王惠则称,温家宝总理已对这起事故定性为人为事故,但铁道部至今未交代清楚,更没有人出来承认是人为造成的事故,「我要的是真相!不是要钱!休想拿钱来掩盖你们的罪行!」

她昨日又透露,铁道部明知她的态度,不找她谈,只是打电话问她丈夫遗物的事,称「会尽最大能力找遗物」。

此外,内地财经网披露,有保险公司就此次动车事故的索赔资讯中,包括一名金姓女死者,但官方公布金姓死者全是男性,质疑死伤统计有错。

自由亚洲电台/新华社/《苹果》记者


调查组欠独立性 自己人查自己人

温家宝应允公开调查,中宣部则下令媒体收声,反映高层权斗激烈。法新社

当局日前宣布温州列车事故的独立调查组名单,成员大部份来自中国的政府部门,而五名副组长中竟包括铁道部副部长彭开宙,调查组辖下的数个小组,亦有铁道部人员及与铁道部有密切关系的人士。调查组委员的任命令外界批评为自己人查自己人,欠缺独立性和民间声音。

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担任组长的调查组,下设技术组、管理组、综合组和专家组,技术组的副组长陈兰华本身是铁道部的安监司司长。而管理组的副组长则由铁道部纪委巡视员秦德润担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李和平就成为专家组的成员。
委员与铁道部关系密切
某些调查组成员即使不是来自铁道部,也被网民认为不适合参与调查。例如专家组的副组长、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教授王梦恕参与过数个铁道部高铁项目规划,在事故发生前,曾经公开保证高铁安全,指「后面不追尾,前面不撞车」,又批评过不敢乘搭高铁的工程师是伪专家。

另外,专家组的成员纪嘉伦和唐涛,亦与铁道部的关系密切,前者是中国铁道学会运输委员会秘书长,他曾经公开表示,乘坐高铁完全可以放心。

后者则是在北京交通大学任职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多次获得来自铁道部的研究项目,他的另一个身份为辉煌科技的独立董事,而辉煌科技也是为铁道部提供服务。

不少网民都炮轰推出这个调查组只是为了纾缓民愤,实质仍是想隐瞒真相,互相包庇。


挖坑埋车「毁证」有前科
内地媒体揭当局挖坑埋车早有前科。温州动车事故中,铁道部被批救援草草了事;把车头就地埋土,更被质疑是「毁证」,其发言人辩称此举只是为了「便于救援」。

「断肢一起埋掉」
但日前《南方周末》经济部的官方微博就披露,去年在 5月 23日江西一列车脱轨事故中,当局亦是挖坑埋车,且救援时间更短。

该官方微博引用知情人消息称,江西 K859次列车脱轨后,当局「用挖掘机挖个坑,把车厢扒出来,扔到坑里,然后用铲车去拍扁」。甚至连「没抢出来的断肢等也一起拍,一起埋掉」,直至多日后,「事故平息,才挖出来全部清掉」。

而该列车在凌晨两点出事,而路段下午六时就已通车,「救援时间更短」。当时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为 19人,但有自称在现场的网友指「抬出来的尸体就不止 19具」。
(新浪微博)

新华社为铁道部护短
日前还「连声质问」铁道部的官方新华社,昨日转为铁道部护航,引述一名不具名的铁道部负责人称,事故后铁道部「没有下令停止救援」,「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又称当时填埋动车头,并非要「掩埋证据」。内地网民指,新华社「前倨后恭」是「为虎作伥」。

网民轰为虎作伥
新华社昨引「铁道部有关负责人」指,铁道部在事故救援中,至 24日 23时 30分前(即小伊伊获救前)从未宣布过「停止搜救」;又指在整个救援过程中,铁路部门「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显然是回应质疑欲平息民愤。

有网民指,铁道部如此重要的声明,为何不具真名而用「负责人」代称?「这不是心虚是甚么?」对新华社的做法,网民更不以为然。有人翻出事故发生后,新华社刊发的文章《不该发生为何发生》作比较。

新华社在该文中对铁道部发出三问:行车安全系统为何失效?列车调度管理是否到位?平安能否不用鲜血来换?直指「列车追尾是很荒唐的事!」网民指,新华社前倨后恭的做法,「除了让人感到恶心别无作用」,「新华社简直是为虎作伥!」

《苹果》记者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编辑与整理]

推荐文章:

人民力量 公民非暴力抵抗初探 (视频)

收集茉莉花的种子,记录身边发生的事件

克服恐惧,走出勇敢的第一步

《茉莉花个人安全手册》
2011730 2 旺报 【彭晓芸】

     “‘不成啊,温总理’您昨天在现场说调查组是独立的,今天一看名单,铁道部副部长居然是调查组副组长!这样的调查组想独立于铁道部都是一句空话,不知道您的词典里如何解释‘独立’一词。还是希望用您巨大的影响力,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特别调查吧。法律规定国务院可以提出这样的议案的。”


     微博或成政治广场

     这是贺卫方729日的微博发言,很快被删除,但在删除以前,已经被转发和评论了数千次。从723日晚发生温州动车事故至今,一周过去,微博依然在沸腾、在哀嚎、在追问、在抗争,众声喧哗,有冷静分析,恳切诉求,有怒气冲天,也有绝望灰心。

     其中以新浪微博最具代表性,它已经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媒体”。同时,它也成为中国社会最有可能的政治广场。

     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改革开放确立的市场经济主导带来的经济发展,大陆生长起一批可能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市民、城市白领。可以说,大陆的公民社会乃至自发的社会运动,近10年来从萌芽走向崛起的态势。但是,由于官方对公民社会的态度一直暧昧犹疑,甚至一度有官媒《求是》杂志发表文章称社会管理要“防止误信、误传甚至落入某些西方国家为我们设计的所谓‘公民社会’的陷阱”。

     当然,此一说法很快遭到批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随后撰文指这种看法是一种偏见,是把“社会组织设想为政府的天然对手”,呼吁中国官员“应鼓励、支持”公民社会发展。而广东更是在714日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109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官方社会治理的思路是“从万能政府变有限政府,鼓励成立大量民间组织”。

     颠覆传统社运概念

     按理来说,发展公民社会,鼓励微博成为一个线上(online)的公共空间,应无疑义甚至显得迫切。但深切了解这个被社会学家孙立平诊断为患有“体制性拘谨”顽疾的人们,还是显得极为焦躁不安,人们开始担心,微博还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吗?

     在微博空间,传统的社会运动概念被完全地颠覆了,它是一种多方互动的“抗争性话语”(contentious conversation),其主要形式是发帖转帖评论,当然,还有影象和视频资料借助微博得以传播,但总体来说,网路社会运动仍然以话语为主要的抗争工具,有的人将这种网路生态评估为“围观改变中国”。实际上,有必要更新这种表述,因为庞大的民意表达已不仅仅是“打酱油”(编注:网路用语,指与我无关)或“围观”了,只要在每一个呐喊的网民面前架上摄影机、递上麦克风,他们就是实实在在的广场政治。

     在网路社会运动里,说即是做,意见表达实际上已经非常显著地影响着官方决策,很多的民意呼声和质询,官方都不得不重视和回应。而由于微博的实名认证制,更加给这种社会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技术上更趋“去虚拟化”的条件。

     因此,不能再把网路社会运动视为虚拟的政治抗争了。你能够想像,在微博上,不仅有无数不知名的网民,还有大量实名认证的学者、媒体人、律师、企业家,甚至政府官员、宣传干部、抗议者,可能就在这同一空间展开对话。而受害者、当事人,更是越来越多地开始经微博来伸张自己诉求。此前有宜黄自焚事件中的钟氏姐妹,今天有温州动车事故中不幸失去5位亲人的家属杨峰,他成了微博声援动车受害者网路社会运动的焦点人物。

     管制微博于事无补

     如果官方以健康的社会治理心态来看待微博,应当从这种便利中看到了协商性民主的微妙可能性,看到了协力治理的现实条件。但如果将其视为威胁维稳的洪水猛兽,恐怕就会启动管制之闸,将网路社会运动扼杀于摇篮之中。

     这样做的结果不是网路社会运动从此消失了,而是民意的出口阻滞了之后,会在其他管道谋求出路。

     社会矛盾和冲突是否发生,实际上和技术工具并无必然关系,曾经引起舆论强烈关注最终导致大陆废除收容条例的孙志刚事件发生于2003年,那时,并无微博。可见核心问题不在于管不管制微博,而是如何从不断发酵的民间诉求中,发现和检讨当前濒临危机的政府公信力及其背后的体制性缺陷,适时开启政治改革,释放社会力之门。

     (作者为龙应台基金会驻台学人、曾任广东《时代周报》评论部主编)
strong � > / X�O 0�O ��对手”,呼吁中国官员“应鼓励、支持”公民社会发展。而广东更是在7月14日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10届9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官方社会治理的思路是“从万能政府变有限政府,鼓励成立大量民间组织”。
     颠覆传统社运概念
     按理来说,发展公民社会,鼓励微博成为一个线上(online)的公共空间,应无疑义甚至显得迫切。但深切了解这个被社会学家孙立平诊断为患有“体制性拘谨”顽疾的人们,还是显得极为焦躁不安,人们开始担心,微博还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吗?
     在微博空间,传统的社会运动概念被完全地颠覆了,它是一种多方互动的“抗争性话语”(contentious conversation),其主要形式是发帖转帖评论,当然,还有影象和视频资料借助微博得以传播,但总体来说,网路社会运动仍然以话语为主要的抗争工具,有的人将这种网路生态评估为“围观改变中国”。实际上,有必要更新这种表述,因为庞大的民意表达已不仅仅是“打酱油”(编注:网路用语,指与我无关)或“围观”了,只要在每一个呐喊的网民面前架上摄影机、递上麦克风,他们就是实实在在的广场政治。
     在网路社会运动里,说即是做,意见表达实际上已经非常显著地影响着官方决策,很多的民意呼声和质询,官方都不得不重视和回应。而由于微博的实名认证制,更加给这种社会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技术上更趋“去虚拟化”的条件。
     因此,不能再把网路社会运动视为虚拟的政治抗争了。你能够想像,在微博上,不仅有无数不知名的网民,还有大量实名认证的学者、媒体人、律师、企业家,甚至政府官员、宣传干部、抗议者,可能就在这同一空间展开对话。而受害者、当事人,更是越来越多地开始经微博来伸张自己诉求。此前有宜黄自焚事件中的钟氏姐妹,今天有温州动车事故中不幸失去5位亲人的家属杨峰,他成了微博声援动车受害者网路社会运动的焦点人物。
     管制微博于事无补
     如果官方以健康的社会治理心态来看待微博,应当从这种便利中看到了协商性民主的微妙可能性,看到了协力治理的现实条件。但如果将其视为威胁维稳的洪水猛兽,恐怕就会启动管制之闸,将网路社会运动扼杀于摇篮之中。
     这样做的结果不是网路社会运动从此消失了,而是民意的出口阻滞了之后,会在其他管道谋求出路。
     社会矛盾和冲突是否发生,实际上和技术工具并无必然关系,曾经引起舆论强烈关注最终导致大陆废除收容条例的孙志刚事件发生于2003年,那时,并无微博。可见核心问题不在于管不管制微博,而是如何从不断发酵的民间诉求中,发现和检讨当前濒临危机的政府公信力及其背后的体制性缺陷,适时开启政治改革,释放社会力之门。
     (作者为龙应台基金会驻台学人、曾任广东《时代周报》评论部主编)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编辑与整理]

推荐文章:

人民力量 公民非暴力抵抗初探 (视频)

收集茉莉花的种子,记录身边发生的事件

克服恐惧,走出勇敢的第一步

《茉莉花个人安全手册》
2011729


728日新华社报道,“7·23”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车辆26日深夜已经全部移出事故现场,之前埋下的D301次动车车头也被挖出运走。至于当初为何埋车头,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解释是,在现场抢险中,环境非常复杂,下面是一个泥潭,(机械)施展开来很不方便,还要对其他的车体进行处理,把那个车头埋在下面,是为了方便抢险。“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


正当公众对这一“史上最贵垫脚石”的说法无比疑惑的时候,在27日晚央视《经济半小时》的采访中,我们听到如下一段让人崩溃的解说词:这次事故的车厢被送往温州南站检测场进行检测,其中曾经被掩埋的车体将挖出重新检查。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刘铁民惊讶地问:“埋了又挖出来?”记者:“对。”刘铁民(摇摇手):“难以置信,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个要出大笑话的。”

这么个笑话让公众只有哭的份。我们当然不惮于最坏的恶意来猜测事故处理人员,我们也愿意相信你们已经尽忠职守,在完整的取证之后才将车头掩埋。但是,埋下去的车头如今重见天日,这么个“坑爹”的举动很难让我们就“信”了。正如刘铁民所说,“如果没有把应该取证全部取好,代表性的证据还没有取到就掩埋,会给进一步事故调查带来很多困难,因为物体离开了现场,再经过一段掩埋的处理,水冲一冲,泥泡一泡,证据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

这和日本新干线专家曾根悟观点一样。他说:“在日本,为了彻底查明事故原因,保存现场很重要。甚至不能搬动车辆。当然救人最要紧。救援结束后,就尽量不搬动车辆,从各个角度调查。卸车埋车的做法实在不可理喻”。其实专家不说,公众也明白。即使出个普通的车祸,也需要严格保护现场,即使现场被破坏还要尽可能还原现场。为调查真相,美联航甚至耗费四五千万美元,花了几年时间,硬是从失事海域打捞出成百万片碎片,拼出了飞机的原状。

闾丘露薇说她最想问总理的问题是,到底谁要埋车头?其实这也是当下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灾难突如其来,也许铁道部门过于慌乱,也许如日本专家所说,基本研发过关,应急处理能力太弱。但是历史上这一处理方式不是第一次遇见,封闭运行的权力惯性不可忽视。说白了,铁老大的习惯性动作发挥了致命作用。内部制度或条例规定,乃至官场文化左右了铁老大上下对待问题的态度。面对可能暴露的“大问题”,他们的潜意识调在了“自动挡”上。这种一贯的“一元应急反应结构”最大悲哀在于,决策在那里做出,实施方案在那里制定,应急行动的指令也从那里发出,在那里开始,也在那里结束。拆火车、埋车头、通车、平息事态……尽快遗忘,一切熟练到顺理成章,一场公共危机举重若轻就像铁老大的家务事。公众想问,埋在泥土之下的真相呢?家丑不可外扬?你信吗?

付瑞生,网易博客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编辑与整理]

推荐文章:

人民力量 公民非暴力抵抗初探 (视频)

收集茉莉花的种子,记录身边发生的事件

克服恐惧,走出勇敢的第一步

《茉莉花个人安全手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