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 达赖喇嘛正式放弃政治角色

核心提示: 达赖喇嘛已"走出历史性的一步",正式放弃其政治权力,但他仍将是西藏团结的象征,该宗教领袖的发言人周一表示。

原文:Dalai Lama formally cedes political role
时间:2011.5.30
作者:法新社
译者:9Ua

达赖喇嘛正式放弃其政治权力(法新社/档案,Don Emmert)。

印度,达兰萨拉 ―― 达赖喇嘛已"走出历史性的一步",正式放弃其政治权力,但他仍将是西藏团结的象征,该宗教领袖的发言人周一表示。

四月,流亡藏人选举43岁的哈佛学者洛桑桑盖为新任总理,他将承担这位全球瞩目的宗教明星的政治职责。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达赖喇嘛将依然是宗教领袖与西藏团结的象征,但他已正式移交了他的政治职位",这位佛教僧人的发言人,边巴次仁告诉法新社。

三月,75岁的达赖喇嘛宣布,他将放弃他作为西藏运动政治领袖的角色,将权力转移给新当选的总理,后者将领导位于印度北部山城达兰萨拉的流亡政府。

达赖喇嘛仍将是重要的宗教领袖,当涉及到重大决策时仍拥有非凡的影响力;而这一权力过渡将使总理桑盖的地位比他的前任更为突出。

上周末,达赖喇嘛签署了西藏流亡政府的宪法修订案,正式放弃他的政治职位,次仁说。

"这是他签署的最后一项政治法案,"他说。

次仁说,达赖喇嘛现在拥有的政治权力已让渡给西藏流亡政府和其民选领导人。

"达赖喇嘛将仅仅只是宗教领袖,"他说。

次仁补充说,现在他将致力于"更多地促进人类价值和加强诸宗教相互了解。"

达赖喇嘛的新的政治继任者代表了西藏政治史的重大转变,权力不再由年老的宗教人士控制。

这位宗教领袖的举动是为了加强西藏运动的民主结构,如此,即使在他身后,该运动仍能继续向前。

桑盖已公开支持达赖喇嘛的政策,在中国治下寻求西藏"有意义的自治"。

但他曾是拥护西藏独立的藏青会成员,这一点引起人们猜测,他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的立场,鼓励流亡藏人对中国的新的政治策略。

北京认为达赖喇嘛是一位分裂分子,决意背叛祖国,挑起动乱。

1959年反对中国统治的起义失败后,达赖喇嘛逃亡印度,建立了流亡政府。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译者》(iyizhe@gmail.com)以便与大家共享。

 

《卫报》 天安门母亲称政府暗示可以付钱,但不会道歉路透社法新社《纽约时报》也有报道)

中国法律和政策 唐・克拉克与李天天:中国茉莉花革命的两种看法

法新社 中国官方发誓解决内蒙抗议者提出的问题

《金融时报》 北京又发起一轮对电视节目的审查

《经济学人》 中国的不平等现象:兄弟,你在哪儿?

Also Sprach Analyst – 中国的“这次与以往不同”综合症

《华尔街日报》 中国的民事诉讼被悄悄‘和谐’

路透社 独家报道:中国将清理数十亿地方债务

Metro.us – 在中国,百度就是Google

《商业周刊》 中国电价上涨,有助于减少停电,但会推动通胀

McCLATCHY – 三峡大坝是否让中国的旱灾更严重?

路透社 中国煤炭进口量到2015年将翻番,印度紧随其后

 

【社会百态】

法新社 质检总局称中国玩具三分之一不安全

《纽约时报》 中国工人工资增加,企业感到不安

 

核心提示: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在中国的版本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网络上要求反抗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呼声从可能的示威者那里获得的响应寥寥。然而北京的反应迅速而且夸张——骚扰记者、关押异议人士、大力加强其原本就很严厉的网络审查。这些措施让中国内外的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中国的领导人要过度反应?也许他们并没有。如果不解决在这场运动背后的那些因素,它们有可能会给政府带来的致命影响。未来的挑战将让矛盾的解决更为棘手。

来源:美国企业研究所,20114月,http://www.aei.org/outlook/101046

作者:Dale Swartz 联系电邮:dale.swartz@aei.org

译者:匿名

校对:南山

 

本文重点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几个星期内已经严厉镇压了异议人士和活动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逮捕了言论无忌的活动家和共产党的批评者艾未未,这是中国出现了茉莉花革命呼声的后果。

  尽管中国短期内不大可能出现阿拉伯式的抗议,但这二者在一些底层的结构上却存在着令人惊讶的类似之处。

  虽然中国每年都会发生成千上万起的群体性事件,这场新的运动却让中共胆寒,因为它来自一个能量强大的源头,即:因为缺乏机会和政治自由而被阻碍的核心中产阶级。

  中国必须解决这些不满,否则其政权将面临致命的危险。

正文

 

43日,中国的艺术家艾未未从北京机场消失。艾未未因为设计了如2008奥林匹克鸟巢体育馆这样的标志性建筑而闻名,他也是一位推动中国言论自由和对台上的中国共产党发出激烈批评的著名活动人士。当局后来确认他是因模糊不明的经济问题而被拘押。多数的观察者怀疑逮捕他是为了压制人权活动,而艾未未不是唯一一个被失踪的抗议者。身为异议人士在中国举步维艰,这个国家因为肆无忌惮地运用其政治和司法权力而名声在外。在过去的几个星期——当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在别处的时候——中国政府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镇压。但是镇压的背后逻辑却相当令人不解。

镇压的起源很简单。在2月初,就在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权进入戏剧化的垂死挣扎的时期,开罗解放广场的照片在全球传播。其中有一幅照片,一名年轻人所举的标语上写着:埃及人民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这并没有什么非同寻常——只不过文字是用中文写的。

在埃及的阿拉伯文中,中文就象是天书一样,因此这则标语有一部分也是讽刺穆巴拉克对于其人民的呼声无动于衷。但是这幅标语被直接摄入了电视镜头,埃及的年轻的民主革命者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行动所具有的蔓延可能。许多人猜测,象中国这样一个强大的专制政体可能是茉莉花革命的下一站。【1】(艾未未在211日的推特上写道:“今天,我们都是埃及人。一个维持了30年,貌似和谐稳定的军事政权的坍塌,只需要18天,60多年的玩意儿,需要个把月呢。

很快,在好几个中文网站上就出现了匿名的呼吁,希望在几十个中国的大型城市举行一系列抗议。这些散步(因为所有的抗议活动必须预先通过当局的审批——而且极少获批,散步是对示威说法的一种中式变种。)本来是声讨党没能为人民提供足够的福利和自由的最初步骤。

在第一次预定的周日散步中,在北京有几百人聚集在了京城最繁华街道的一家麦当劳的门口。但是多数只是好奇的旁观者和想要抢新闻的记者。除了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的出现让人意外,这场散步对中国内外来说,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都勉为其难。【2】真正在抗议的不超过几十人。在上海现身的人则更少,而在其他的城市就根本没有人出现。基于网络的组织者鼓励持续地进行散步,每个周日都去,积少成多。但是一周接一周过去了,没有人来。到三月的时候,很显然这场革命是一场可怜的失败。

在媒体的注意力转移到利比亚和日本地震上之前,评论家们已经认可了一种干巴巴的、简单化的论调,来解释中国为什么缺乏革命的热情:中国不是埃及。3】其逻辑就是,在阿拉伯世界政权就是问题所在,而中国政府已经主导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数千万人从深刻的贫困中摆脱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人民会要推翻——甚至只是质疑——政权呢?

北京压制抗议者——为什么?

中共一开始想要完全忽略这一事件,最终它在权衡之后,还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社论,称中国绝对不是中东:【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大国,全世界都刮目相看。这一切,是哪个政党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4

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结论不能涵盖整件事的复杂内涵。其实,整件事最令人意外的不是为什么人们的参与程度这么低,而是北京的迅速和夸张的反应。

在开罗的起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就发现所有的埃及相关信息被屏蔽或删除了。潜在的散步者们发现了数百名身着制服的警察和便衣警察,他们的数量(还有他们的设备)每周都在增加。在多数的抗议地点设置了路障。在北京,在学生们占多数的地区,地铁服务也被停止,以防止任何人前往其他地点。有影响力的人权和民主活动人士被拘押;根据一家宣扬人权的组织计算,政府已经逮捕了约30人,另有差不多的人被失踪,还有超过200人被软禁5】。正象在埃及等其他地方,记者们受到了骚扰,有些被殴或拘押【6】。

对于外国专家和媒体来说,这样戏剧化的反应无论是从中共的公开声明中,还是从传统常识来看都显得奇怪。如果中国绝对不像埃及,为什么整个安全机构都为这样刚刚萌芽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运动而大动干戈?

天安门后遗症 有证据表明,北京的偏执狂式的行为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解释。首先是中国对于国内稳定的处理方式:它以它一以贯之的方式来应对。所有的示威都被视作是1989年天安门示威和后来的镇压的折射。最近的事件暗示党在那段动荡的日子里曾差点崩溃。从那以后,对待所有群众运动和未经认可的政治想法的经典反应都是镇压——迅速且坚决地镇压。

阿拉伯人民的起义,特别是埃及的反抗在许多地方都和中国1989年的示威有着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针对无动于衷的政府而举行的大规模示威;拥挤的人群在国家广场前搭帐篷露营,针对腐败和统治者而高呼的口号。

在后天安门时代,中国的国安机构就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并在镇压如茉莉花抗议这样的未经允许的异议行动方面颇为高效。这部分要归功于国安部门获得的天量投资上;根据中国的财政预测,在这部分所花的费用超过了军费【7】。但是其高效还因为政府有大量的机会进行实践。中国每年都有超过9万起群体性骚动;2008年的西藏和2009年的新疆穆斯林暴动在严重性上尤其引人注目。也是这些锻炼让国安在限制记者接触敏感区域和有选择地关闭互联网及移动电话服务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虽然在今年的中东革命中,媒体与互联网在时机选择和扩散方面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国这两者都没能获得同样的影响。象半岛电视台那样的阿拉伯地区卫星网络,根本无法抗衡北京管理的中共宣传垄断。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外国媒体圈中人发现他们对中国的接触被切断了(尤其是在北京)。当然还有中国闻名于世的互联网审查系统——在这里西方的社交网站(如脸书和推特)都被屏蔽了,很多其他的站点受到严格限制。对茉莉花的搜索结果也被屏蔽。(一些中国的网民发现在一则被禁播的视频中,胡锦涛唱起了一首爱国的很受欢迎的民歌,歌名就是茉莉花8】。)据报道,象Gmail这样的受欢迎的email服务受到了防火长城的干扰。总体上来说,这些行为看起来不像是短暂的限制,而是对于信息控制的更为收紧的做法。一个特别令人吃惊的例子是,中国最富盛名的大学宣布他们将对有激进思想的学生进行会商9】。

更深层的困境 审查和压制媒体造成了信息匮乏,武力展示让那些可能的抗议参与人避而远之。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不管不问,这场运动会扩散吗?政府的反应清楚地表明中共担心会是这样。这就引出了对强力镇压的第二种推理:中国面临的问题比当局公开承认的要大得多。

考虑一下示威者建议提出的口号:“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工作、我们要住房!”和“我们要公平、我们要正义!”这些要求机会和法治的呼吁既不极端,也没有颠覆性。但是,这些却和埃及、突尼斯、利比亚和其他地方对变革的呼唤非常接近。

这些问题反应了中国的什么情况?一些是短期的。上涨的食品价格因为北方持续的旱情而恶化,这仅仅是高涨的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通胀侵蚀了中国普通老百姓这些年来所增加的经济收入【10】。中国沿海的房屋价格飙升,远超过了收入增长的幅度(在2005-2009年期间翻了三番还多【11】。)房地产泡沫尤其让男青年们烦恼,因为能找到一个好媳妇的由来已久的前提是要有一套房子。

中国的体制上的结构弱点也是一大挑战。外国报道常常把这个国家描绘成名副其实的繁荣之国,有着大量的工作机会,收入也很高。但是这种传统想法只在很少一部分人口身上有效。中国每年毕业的600万大学生中的大部分都要费尽心思才能找到工作,因为他们受训可以从事的白领服务业规模太小,无法接纳所有的毕业生。过剩的劳动力也就影响了他们的潜在收入;在过去的十年中,这群人的收入基本保持未变。奇特的对比是,没有经验的农民工在同期内的收入却翻番了【12】。

从内陆的农村转移到繁荣的沿海城市的动力是强劲的。尽管政府频繁干预,农村居民的收入只是城市居民的1/3多一些。但是户口制度限制了农村居民合法地向东部迁徙,因为他们必须获得合法的许可才能得到必要的入学、住房和其他重要的[城市公共]服务。即使这样,还是不断地有人愿意承担这种风险。政府最新的统计是,这种流动人口现在已经达到了2.2亿。这一统计数据既反映了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反映了中国人口中严重的不平等。

在一个不均衡的社会中必有人占据顶层——中国的情况是,没有人比党员们更适合成为顶层人物了。毕竟是他们控制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国有企业,在拉动中国9%GDP年增长率中,国企是一个重要因素。(新出现的创业型的中产阶级的利润则不丰厚。)但是要说既能加强权力,又削弱其合法性的利器,没有比腐败更强大的了。腐败对中国政治来说可谓司空见惯;传统的关系总是由丰厚的贿赂和回扣作为润滑剂。公然的盗用及挪用公共资金等行为耗费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学者裴敏欣估计中国至少有3%GDP被用于此【13】。(为了便于理解,这个数字相当于越南和孟加拉的经济总量相加。)中国的许多公共抗议和不满可以追溯到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特别是与房地产相关的案例上。

对政权的新威胁 腐败、分配不均、失业和通胀都可能给中国埋下动乱的种子,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完全解释北京对茉莉花的恐惧。第三大原因更能说明问题:这种抗议运动是从根本上不同往常的。历史上来说,中国最为经常的威胁是来自于周边,和蒙古、满族、俄罗斯在中亚边境上的交战都是例证。这种趋势一致持续到如今新疆的穆斯林骚乱、西藏暴动,(在许多中国人的眼中)这都是由外国媒体鼓吹的煽动引起的。

阿拉伯之春和这些都不同因为它完全是一种内部的现象:公民中对于政府的运作和代表性的不满。中共那套中国经济的发展会保护自己的论调被埃及发生的一切否定了——毕竟埃及的生活水准在过去几年中显著提升了。但埃及人民认为这太晚了,也是不够的。

党从来还没有处理过来自于核心族群,占90%人口的汉族对其统治的挑战。毕竟上一次发生的时候是在1949——血腥的、历时20年的内战的高潮。与之对比,天安门事件则是一个很小规模的事件,主要由身为党员们的孩子们的精英学生所主导。阿拉伯之春很大程度上是由两种人推动,一是受挫的经过教育的年轻人(中国也有不少);二是因为缺乏自主权力而感到沮丧的中产阶级。(正是中共竭力想拉拢的群体)在将近30年中,中共和中国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相当简单:让我们掌握政治权力,我们可以让你们富起来。这一政权是否真的为了遵守承诺而提升了所有人的生活水准?它是否能保持这种增长速度?如果不能,它所依赖的支持者们可能会认为它没做的事太多了——而时机也已经错过。

而且,对中国政治来说,这也是一个敏感时刻。胡锦涛这一代领导人在明年将下台,白热化的权力斗争在2012年的人大会之前已经上演【14】。过去的经验证明中国的领导层需要努力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保持步调一致,如1989年的天安门抗议和1966-76年的文革当中表明的那样。主要的派别都觉得地位不稳,而努力想发挥影响;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这个政权的行为说明它有相当程度的不安全感,而且也不愿修复局面。

结论

最终,中国必须学到导致苏联解体的教训:在处理当前非常困难的问题时,一味地拖延最终只会出现不可想象的结果。事实上,可供中国解决骚乱苗头的窗口期正在很快关闭,因为若干长期的趋势都不利于这种解决。从人口学上来说,中国的工作适龄人口在三年后就会达到峰值,然后就会下降,这会严重影响到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便宜、充足的劳动力)并减缓经济增长。中国不断减少的在职年轻人将被迫照顾越来越多的老龄父母和祖父母;从现在到2030年,超过65岁的人群数量会翻番【15】。而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意味着中国能提供的退休金或健康保险寥寥无几。当中国不断消耗自然资源、污染河流和空气的时候,环境问题也会大量出现。收入不均和腐败也不会自己消失——如果置之不理的话,它们会继续扩散到不可控制的程度。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未来已是命定的悲观结局。几十年来,中国的确挫败了许多崩溃论者们提出的预言。中国在抵御由茉莉花革命提出的挑战方面是成功的——至少从短期来看是如此。但是未来数年内严重的、正在逼近的问题意味着中国的统治者必须立刻行动,应对中国人民面临的问题。否则,即使是无穷无尽的安保资源也不足以延缓这个政权所面临的严重挑战。

 

注释(略)

1. In the mold of the "color revolutions" that swept across the stat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2000s, Tunisia's uprising was frequently labeled the "Jasmine Revolution." (This year's Middle Eastern uprisings first began in Tunisia.) While most people now refer to the Middle Eastern phenomenon as the "Arab Spring," referring to "jasmine" in China has persisted, owing to th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affinities for the term.

2. "Jon Huntsman, US Ambassador to China, Spotted at Jasmine Revolution Protests in Beijing [Video]," Huffington Post, February 24, 2011.

3. For notable examples, see Peter Rutland and Orion Lewis, "Why It Won't Happen in China," New York Times, March 10, 2011; and David Piling, "Why the Chinese Are Not Inspired by Egypt,"Financial Times, February 16, 2011.

4. "China Is Definitely Not the Middle East," Renmin Ribao [People's Daily], March 10, 2011,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90001/90780/91342/7314966.html (accessed April 7, 2011).

5. "Escalating Crackdown following Call for 'Jasmine Revolution' in China," Chinese Human Rights Defenders, http://chrdnet.org/2011/03/31/escalating-crackdown-following-call-for-"jasmine-revolution"-in-china (accessed April 7, 2011).

6. See Jeremy Page and James T. Areddy, "China Takes Heavy Hand to Light Protests," Wall Street Journal, February 27, 2011; Eunice Yoon, "Getting Harassed by the Chinese Police," CNN.com, February 28, 2011, http://business.blogs.cnn.com/2011/02/28/getting-harassed-by-the-chinese-police (accessed April 7, 2011); and "China Must Stop Crackdown on Foreign Reporters," Amnesty International, March 3, 2011, www.amnesty.org/en/news-and-updates/china-must-stop-crackdown-foreign-reporters-2011-03-03 (accessed April 7, 2011).

7. Chris Buckley, "China Internal Security Spending Jumps Past Army Budget," Reuters, March 5, 2011.

8. "No Awakening, But Crush It Anyway," The Economist, March 3, 2011. The video can be viewed on YouTube at www.youtube.com/watch?v=dXVL3Tttqgk (accessed April 7, 2011).

9. Peter Foster, "Peking University to Screen Students for 'Radical Thoughts,'" Telegraph, March 28, 2011.

10. Minxin Pei, "China's Bumpy Ride Ahead," The Diplomat, February 16, 2011.

11. Ibid.

12. Andrew Jacobs, "China's Army of Graduates Struggles for Jobs,"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1, 2011.

13. Minxin Pei, "Corruption Threatens China's Future" (Policy Brief 55,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Washington, DC, October 2007).

14. Fo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ubject, see the Hoover Institution's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The most current issue (no. 34) can be found here: www.hoover.org/publications/china-leadership-monitor/7216.

15. These calculations are derived from the US Census Bureau, International Database,www.census.gov/ipc/www/idb (accessed April 7, 2011); and the United National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8 Revision,"http://esa.un.org/unpd/wpp2008/index.htm (accessed April 7, 2011).

 

核心提示:如今好莱坞的生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全球票房,而中国的票房又在其中占据了关键地位。即便中国取消了配额制度,审查制度还是会被保留,好莱坞还要继续迎合中国的审查政策。

 

来源:《时代》,2011525日, http://goo.gl/HdHAm

译者:Q.L.

校对:南山

 

 

《西藏七年》是一部拍摄于97年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登山家彼得奥夫施奈特和战友海因里希哈瑞。影片讲述了彼得和哈瑞从印度的战俘营中逃出后,一个要往东到中国去安身,一个却不愿去中国而要在西藏立命的故事。其中哈瑞的角色由被日光曝晒过的、蓝眼睛的布莱德皮特所扮演。他在电影中长途跋涉,穿过印藏边界来到了西藏。布莱德皮特由此在雪域高原上与达赖喇嘛之间产生了一段联系,当然这种联系只存在于电影荧幕上。然而,正是由于布莱德皮特扮演了哈瑞,他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封杀,可能再也无法踏上西藏的土地。布莱德皮特被封杀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西藏七年》塑造了正面的达赖喇嘛形象。

假如今天有人向电影公司的制片人推荐这部关于西藏宗教领袖的剧本,他们肯定不会投资拍摄《西藏七年》。如今好莱坞的生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全球票房,而中国的票房又在其中占据了关键地位。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电影票房市场。从03年至今,来自中国的票房收入狂涨了十倍。仅去年一年,中国的票房收入就增长了65%,达到了15亿美元。据电影咨询公司亚提森格维的统计,在《阿凡达》的票房榜上,中国仅落于美国之后,为全世界第二;在今年三月的CinemaCon展会上,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全球总裁米勒奥克斯认为中国的票房成绩将在十年之内超过美国。这些情况已引起美国电影公司高管的高度重视。

有趣的是,尽管存在层层限制,但中国观众对外国电影越来越青睐。中国目前每年只允许20部外国电影在中国上映。尽管各大电影公司都在游说中国让自己的电影能在中国的荧幕上放映,但没有什么万能公式能确保成功。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所有上映的商业电影必须经过中国政府的审查,审查通过后方能走上银幕。外国电影没有通过审查而铩羽而归的例子很多。具有争议的电影、主题有问题的恐怖电影等就很难走上中国的银幕,而包含敏感内容——西藏、六四事件等的电影则必定被封杀。

没有通过审查的电影将会自动失去来自中国观众的巨大的经济收入。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讲述达赖喇嘛少年生活的传记电影《小活佛》塑造了负面的中国政府形象,从而惹怒了北京当局,《小活佛》的发行方迪斯尼电影公司一时间面临着从此被中国政府封杀的威胁。直到迪斯尼总裁迈克尔奥维茨亲自到北京同江泽民会晤后,这场危机才算告一段落。迈克尔奥维茨卡诺莎觐见式的举动没有白费,今年年初迪斯尼公司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政府允许迪斯尼投资37亿美元在上海修建一个迪斯尼乐园。

随着好莱坞渐渐脱离了支持藏独的角色,《西藏七年》、《小活佛》等电影给中国政府和好莱坞之间带来的过节在今天早已平复。但是中共政府对于那些被认为是反华的电影和影星仍然执行禁之唯恐不绝的政策。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第一部)》08年在中国上映的时候,遭到了广泛的批判和全国性的抵制,原因不在于电影刻画了中国人心中的可爱的熊猫国宝,而在于梦工厂创办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不良行为。在《功夫熊猫1》上映的前几个月,史蒂文在游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采取行动敦促苏丹停止攻击达尔富尔失败后(尽管中国对苏丹政府有很大的影响力,但胡锦涛没有给苏丹当局施加任何压力),愤然辞去2008年北京奥运会艺术顾问一职,不再参与北京奥运会的任何事务。同样是在08年,好莱坞女星莎拉斯通恶意攻击中国,称汶川地震是因为中国政府粗暴对待西藏而得到的报应。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13亿中国人的公愤,莎拉斯通的所有广告立即被撤下,电影也被各大影院封杀。

考虑到中国的市场地位,国外各大电影公司只好处处小心翼翼。最近,米高梅公司决定重拍1984年的冷战电影《赤色黎明》,影片预计将在年末上映。《赤色黎明》的原本情节围绕着几个美国小孩抗击苏联入侵而展开,但苏联已经解体的事实让原来的故事不再有效。所以,米高梅公司开始时选择了中国作为新的入侵者,但是发行商马上就对丑化中国的后果表示担忧。既为了不让这部电影偃旗息鼓,也为了不惹中国生气,米高梅公司最终决定用数码技术将侵略者改成朝鲜。特里普文森是《赤色黎明》的制片人之一,他告诉《洛杉矶时报》说:我们真不想做任何改动,但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我们还是采用了一个让影片更加具有危险气氛的办法,相信这肯定会使影片更好。 亚提森格维总裁鲍兰斯认为很多因素决定好莱坞如何拍电影,但是却又承认电影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会慎重选择所推出的影片。

同时,好莱坞也在积极迎合中国观众的胃口。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青蜂侠》由加拿大喜剧演员塞斯罗根扮演打抱不平的青蜂侠,由台湾歌手周杰伦扮演青蜂侠的重要伙伴。周杰伦是亚洲流行音乐的天皇巨星,十多年来深受中国大陆歌迷的喜爱。由于周杰伦在中国大陆的独特吸引力,《青蜂侠》成为了今年能够在中国上映的外国电影之一。

中国对于好莱坞的影响力在最近几年有可能将会急剧上升。世贸组织的一项裁决指出,中国的每年20部国外电影的配额制度违背了国际贸易法。中国已经同意取消国外电影进入中国市场的配额制度。预计到配额取消的时候,中国对好莱坞的影响会更加强烈。奥克斯认为,中国多快成为世界第二,最终成为世界第一电影票房市场,极大地取决于中国政府的作为。但是,即便中国取消了配额制度,审查制度还是会被保留,也就是说,好莱坞还要继续迎合中国的审查政策。因此,中国的电影市场越开放,通过电影批评中共政权的机会就越少。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译者》(iyizhe@gmail.com)以便与大家共享。

 

【热点新闻/评论】

《华尔街日报》 政治明星的职业前景与内蒙古的抗议息息相关

《卫报》 内蒙的抗议导致镇压美联社也有报道)

中国媒体研究计划 集会批判茅于轼

《环球邮报》 连接中美的神秘纽带

《纽约时报》 中国经济放缓,但通胀仍然阴魂未散

法新社 中国旱情影响到三千多万人

《福布斯》 谁给中国拉了灯?

兰德公司 中国军方从与西方公司的飞机交易中获益

《外交学者》 中美海军对彼此的看法

《外交学者》 如何跟踪中国的海军雄心

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 中国的航母谜团(123

法新社 中国在南海反击越南

《福布斯》 没人告诉你的关于在中国做生意的秘诀

半岛新闻 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竞选中暂时不出面

 

【社会百态】

《纽约时报》 辅导中国学生赴美念大学

《每日电讯报》 有毒食品之后,中国寻求有机食物

《华盛顿邮报》 中国的爱狗者与吃狗者展开较量

 

top